
女检察官,印象中或是如斯琴高娃在《国家公诉》里的凛然大气,或是《人民的名义》中柯蓝的泼辣精干,总给人一种脸谱化的先入为主。而眼前这位,素雅、恬静,语速飞快,笑起来就如邻家女孩,很难把她和公诉人这样的职业联系起来。可当她开始接受采访,工作中磨练出的干练、严谨、细致一下就跳了出来,她说,虽然办过不少严重暴力案件,看过很多不忍目睹的尸检报告、现场勘查报告,但“每当想着我所做的是在为受害人伸张正义,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她就是盛世娱乐
第一分院主任检察官马玮玮。
使命担当——用清晰的事实还原真相
作为一名公诉人,法庭上要不辱使命行使检察职责,不放过犯罪分子,同时也不冤枉无罪之人。回忆曾经的办案经历,马玮玮立刻就想起了4年前经手的一桩杀人案。一个已婚男子结识了一名常德女孩,两人在浦东同居,女孩发现自己怀孕后,男方动了杀心并将女孩杀死后藏尸,一年后罪行败露。落网后凶手一直否认自己是预谋犯罪,称自己与女孩口角后激情杀人,目的很简单,他希望法庭从轻判罚。
受理案件后,马玮玮按程序阅读相关卷宗、口供及报告,对比各种证据链抽丝剥茧,疑点出现了。
男子行凶前新租了住处,带女孩搬家时,除女方随身携带的行李箱外,他只买了塑胶手套和一个大的储物箱。这对男女是新住处当时唯一的租客,搬家后凶手戴着塑胶手套将女方杀死,并迅速把尸体折叠放入储物箱内,避免了尸僵出现后关节不能曲屈导致的运尸不便等麻烦。随后,凶手掘地三尺将装有尸体的储物箱掩埋,连押金都没要就立即退租,并使用女孩的身份证在苏州一带乘坐高铁、上网吧,还用女孩的QQ与亲属聊天,直到一年后,女方家属发现事有蹊跷才败露。这一系列的行为连结在一起,马玮玮推导出凶手的犯罪预谋,否定了被告人激情犯罪的辩解; 刑侦部门及时配合补充材料,拿到了女孩怀孕的证据,犯罪动机也成立了。所有的证据链一合拢,凶手无法再狡辩,等待他的必然是法庭公正的判决。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按照刑事责任的大小来划分“第一被告人”、“第二被告人”,检察机关认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或直接责任的,往往在起诉书中列为第一被告人,而将责任相对较轻或承担次要责任、间接责任的列为第二被告人。此间如何认定,就需要公诉方通过严密的证据来印证和推断了。马玮玮向记者聊起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桩杀人碎尸案。
一个女子来沪后有了两个情人,因琐事她与情人A闹翻,便与曾经在老家的情人B一起将A杀死,然后伙同在沪的另一情人C将A分尸。案发后,参与本案的3人先后落网,但在审查阶段,情人B因为曾有犯罪前科拒不认罪,坚称自己没有杀人。女子则承认是自己将A灌醉后再以电击的手段致对方死亡。接到案子后,马玮玮在与刑侦机关沟通后发现其中的蹊跷,这个文化程度相当低的妇女,既没力气又缺乏科学知识,有杀人的动机却没有杀人的能力。可尸体被分解后,法医也没办法还原出完整的致死原因,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推测死者A是被扼死的可能性较大。
马玮玮所在的办案组提前介入此案,提出了补充侦查的方向。就在对B 的侦查审讯陷入僵局时,女子突然翻供,供认是情人B将A扼死,而狱友也证明她的右手有伤,生活中连毛巾被单都拧不干,并不具备杀人的能力。这一突破证实了检方对情人B的怀疑,这个曾因抢劫等罪名入狱10年的男子被认定为“第一被告人”,而女子则是“第二被告人”。
不过,马玮玮也坦言,因为时间、人力、物力等原因,有些证据的调取和固定也常会有遗憾,也因此才鞭策着自己在下一个案件中更加努力。
职业担当——“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刻板印象里,公诉人犀利的口才最深入人心。马玮玮也不例外,她的声音不大却有力,语言逻辑性强而没有压迫感,但她对于公诉人这份工作最想表达的是,“讷于言而敏于行”。她说,“在法庭上,反应要快,说的话要准,直中要害,说得多并不意味着有用,只有成为法庭上对证据最熟悉的那个人,才能最好地完成工作。”而要对证据“最熟悉”,意味着“庭上一分钟,庭下十年功”,庭上的发问、质证、辩论都要以庭外大量审查工作为基础,只有做好庭审预案,才有信心和把握在庭上完成好所担负的公诉工作。
最近,马玮玮和同事们刚参加完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非法集资诈骗案的庭审工作。由于此案涉及面广,金额巨大,涉案卷宗多达400多卷。为详细掌握案情,核对各种数据,马玮玮几乎读完了所有卷宗,其中所涉众多的经济知识,需要她花额外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和解读,才能在与十几名被告的辩护人交锋中有理有据有节。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时办公室里‘卷宗山丘’ 成为‘请勿打扰’ 的代名词,只有这样才能拨开迷雾探索非法集资的本质,查清这些犯罪嫌疑人在本案中各自的作用。”即使已经如此细致掌握了案卷,在开庭前几天,马玮玮依然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回到办公室做最后的梳理,确保在质证和辩论过程中万无一失。
除了“敏于行”,对于一名检察官来说还需要做的是守望与倾听。马玮玮曾写过一段话,“新时代的公诉人不该只是咄咄逼人的机关枪,而要做有血有肉的守望者、情理兼修的倾听者。”她告诉记者,曾接手过一件走私案,一个男青年自主创业时,因走私违法的生物试剂被查后自首,可在取保候审阶段该男子因手头紧,又去机场偷盗相关物品,因此而被抓获。由于是在取保候审阶段再次犯案,该男子的行为不符合自首制度的立法目的,此前的自首行为已不应再被认定。
男子的父亲闻讯后很着急,远在云南老家的他连来沪探望儿子的路费都凑不齐,不知该如何是好。马玮玮说,那个老父亲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给自己打电话,一时询问“自首能不能保留”,一时恳求“能否从轻处理孩子”……马玮玮会耐心倾听他的诉说,同时尽量为他说理释法,安慰对方,减轻他的焦虑。她告诉记者,“做了这么多年的公诉人,见了那么多被告,有不少人真的就是一念之差,然后人生轨迹就彻底改变了。我会尽力去帮被告人及其家属,舒缓他们的情绪,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吧!”
庭外的准备和疏导,占用了马玮玮和同事们大量的时间,每遇大案,大家都会自觉加班,甚至是回家路上,入睡前夕,还忍不住将白天整理好的思路再捋一遍,这是尽责,更是尽心。
责任担当——执法还要精准普法
深化司法责任制的落实,是检察机关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而让马玮玮感受最深的就是办案责任制落实和普法责任制的普及。
2015年,最高检公布《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检察人员应当对其履行检察职责的行为承担司法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马玮玮告诉记者,“终身负责”的提出让很多年轻的检察官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其中“司法办案工作中虽有错案发生,但检察人员履行职责中尽到必要注意义务,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不承担司法责任。”这一点。
马玮玮说,关键还是看怎么去对待工作,把心态摆正,做好、做细手头的工作,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就不会也不应该出现重大的过失。她说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养成了很好的工作习惯。对于手上的每一桩案子,都会做详细的阅卷笔录,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加上这些年来,她接触的案子质量都比较高,每一次参加庭审,前期准备都很充分,案情梳理得非常清楚,证据筛选恰当,在庭上的最后一击都会准确有力。
而对于“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马玮玮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法庭上,尤其针对一些职务犯罪,她会结合案子对旁听者顺势普法,虽然时间有限,但结合法庭的判决,这样的普法效果直接而有震撼力。平时,她也会通过接待当事人及其家属进一步说理释法,如今老百姓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对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也有所了解,这就需要针对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精准普法。马玮玮说,“普法,其实就是提高大家的法治化程度,而只有法制化程度提高了才是减少犯罪的最佳途径。真的希望能少看到一些人间悲剧。”
气质担当——青春如歌,80后公诉人的坚守
近年来,马玮玮先后获得市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近五年来办理、审批案件170余件,并在2015年在普陀区检察院直接办理1件5人的职务犯罪案件,且均获有罪判决。这些荣誉和成果,都来自于一个曾经想读外语做外交官而误打误撞进入政法院校的上海小囡交出来的工作答卷。
马玮玮告诉记者,公诉工作虽然很辛苦却充满了趣味。
各种各样的知识需要她去探索。查办走私案件时会去海关学会整个报关流程,经侦案件需要自己去补习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知识,恶性暴力案件让她成为了法医们的“编外徒弟”,一份工作衍生出这么多未知领域。这就是对工作的兴趣。
形形色色的人需要她去接触和了解。每一个人,尤其是这些生活轨迹出现如此大动荡的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维模式,在人性的另一个极端摇荡,而客观地审视到这一切,接触到其中让人扼腕、唏嘘、愤怒、不解的一面时,更能体味生命的珍贵、生活的无常。这也是对工作的兴趣。
如今,已为人母的马玮玮几乎都在两点一线上奔波,闲时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瑜伽,最喜欢的还是去看看画展,在接触到人性之极恶的同时用另一种色彩去平衡自己的感官。
从业公诉12年后,曾经在帮教老师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的马玮玮如今已是主任检察官,开始指导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这也是一种传承和循环吧!
生于斯长于斯,马玮玮期盼着这座城市更加美好,也将始终以自己的忠诚履职为城市的宜居温度增添一份力量。
|